小东流村
迎新春戏曲展演特邀山西省文华晋剧院
助兴演出正月二十一
下午:断桥
义仆忠魂
主演:李海龙 韩晋锋乔录蝉 吕云
尹云龙 岳玉萍 郝艺婷
正月二十二
上午:杀庙
慈母情
主演:尹云龙 韩晋锋 郝建成 吕兰奎 郝艺婷 岳玉萍 段世宽
下午:黄鹤楼
赵氏孤儿
主演:李明星 晋剧须生名家
白月仙 郝建成 高小军智丽萍尹云龙 段世宽
演出地点:小东流村餐厅
大戏只有比较富有的地方演出,其他还有民间小戏比如秧歌、皮影、木偶戏,游走于山乡村庙。晋中一带的商人有钱,庙会唱戏就多起来,参看《刘大鹏日记》记载中晋祠一年之中经常有戏曲演出。唱大戏必须有较大财力物力支撑,戏班演出黄金时期还是在农村,农村庙会就成为戏曲演出的广阔舞台。山西各地大部分的村子都有戏台,大都建在庙的对面,酬神唱戏就演变成了庙会,除了唱戏,也成了周边老百姓物资交流的场所,延续不断。新中国成立前后,太原周边有不少村里有秧歌班,秧歌班用人较少,机动性强,满足老百姓不同的演出需求。在晋北地区有“弦赛罗梆,敬神相当,秧歌耍孩,神仙不来”之说。
在富甲一方的晋商赞助下,中路梆子成功改革转型,祁县渠家的上下梨园开启了大胆实践,彭根、宋兴师傅对音乐上进行了创新,改高音板胡为次中音大壳子呼胡。大部分戏曲艺人每年要与戏班签约,这与如今的民营剧团相似,团长在年底就开始物色剧团的主演演员。挑选演员方面,团长在这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他们的消息非常灵通,哪个剧团的演员想辞职,想换工作环境,或者本团在哪个行当缺人了,不行就去其他地方高薪挖人。比如有的观众认为某个演员好,团长为什么不聘用他,其实团长的比观众会识别演员,他要的演员必须台上有戏,综合考虑问题。剧团冬天演出少,到过年前这几个月时间,就把第二年演出的人员组织好了。
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国营剧团,古代虽然也有宫廷乐师,也不像“铁饭碗”时代有全面保障。之前的艺人无论地位,生活待遇是无法与如今相比的,主要是社会发展进步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中期到六十年代,每个县组织起了剧团,省会城市更多,开始为民营公助,后来多成为国营剧团,或政府补助,通过演出自给自足,统一由文化部门负责。这一时期县级剧团处于“抢人”阶段,因为剧团多,好演员少,各地县级政府把本籍名演员邀请回来,委以重任。比如平遥晋剧团请回程玉英,芮城县请回董银午,定襄请回了高三贵。还有不少流动演出团体就被当地文化部门收编,阳曲县晋阳晋剧团组建时就是用的徐沟刘庄人郭三货的戏箱。新中国成立之前也有私人领班组班唱戏,就是租赁戏箱。那时有时集股购置戏箱,有的戏班有了钱购置新戏箱,有些合股的分开了,旧戏箱也就折股分了,有了市场需要,就可以出租戏箱。说明戏曲演出需求量很大,专业大班社演出繁忙的期间,一些临时组班补充演出空档。城市大厂矿都以优厚待遇挖专业演员到自家的业余剧团,比如太原邮电局、太钢、晋机,每个单位都购置了戏箱。还有许多村里请戏班退下来的老艺人教戏,比如太原三给村邀请丁果仙师父孙竹林教出了一大批戏曲人才,营村邀请了“疙瘩丑”,清徐、榆次、太谷、平遥许多村也有教戏的地方,像平遥的香乐村郭羊成、任玉珍也是教出一大批戏曲演员。这一时期专业剧团与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増长起来,比如晋北好多县基本是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二人台、道情、耍孩、大秧歌、罗罗腔的演出范围,北路梆子戏班在抗战时被冲散了,大部分改唱中路梆子,这些县级晋剧团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组建起来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山西省实验剧院晋剧青年团吸收了许多县级剧团的好苗子,榆次剧团的王爱爱、介休剧团的姬荣生、孝义剧团的温明轸、陈云龙、临县剧团的金世耀,交城剧团的王宝钗;盂县调来刘汉银,又为盂县调去王玉萍;抽调和顺剧团杨秀云、刘元芝、杨志忠等人,和顺县有关部门怕人才流失,没有通知剧团演员;抽调五寨剧团调华万元,五寨有关部门不放,派花脸田志忠来太原完成任务。省里调了不少县级剧团的主要演员,给县级剧团也造成了不少损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古装传统戏以后,剧团有一段繁荣时期,以至于不少村里的剧团到了农闲时节都要四处演出。但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里社员都分家了,都在自家地里干活,也就顾不上唱戏,村里的剧团大多办不下去了。城市大剧团也像农村供销社一样开始承包制,进行了一段时间,政府文化部门觉得这样会把文化团体搞垮,因为名演员不唱,剧团没法生存下去。旧社会是名角挑班制,一两个演员的名气就可以保证台口不断,当然国营剧团也是如此,如果名演员不出台,观众也不买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太原赤桥村办的戏校成为后来南郊戏校,徐沟、太原北郊也办戏校,还有很多地方办了不少戏曲学校,这些学员学业完成后,补充了县级剧团血液。很可惜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打破了铁饭碗,县级剧团取消财政补贴,此时县级剧团老演员到了退休年龄,戏校毕业青年演员还不能打开局面,许多县级剧团因此倒闭了。除了运城、晋城外,晋中、晋北的县级剧团陆续在几年中消失,大部分演员四处谋生,有的在本地婚庆演艺活动中补贴家用,更多的是赴省城谋生。经过改革开放后,晋中地区的保存下来的县级剧团也没多少。省外河北井陉晋剧团、蔚县晋剧团也发展的不错。前几年有不少县级文化部门召集上过戏校的演员,回去恢复演出工作,因为现在有免费送戏乡下的任务,补充安排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大型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崛起,民营剧团开始遍地开花,清徐美锦集团的姚巨货、清徐东湖饭店的张钦、清徐南里旺的胡克义就像以前晋商一样,办起来了剧团。还有一些有能力专业剧团人员组织在一起,自己找台口写戏。这一时期小鸣琴晋剧团、美锦贯中艺术团、三晋晋剧团、嫦娥晋剧院、文华晋剧院、小红丽晋剧院相继成立,还有许多如平旺晋剧团、小皇后晋剧团、小爱爱晋剧团、晋盂晋剧团,晋艺晋剧团等数不胜数。除了不少专业演员,还有不少票友也粉墨登场,参加一些组班演出。民间个人有戏箱的也不少,也可组团也可租赁,太原马效长、王树莲、程春英、贺志成、水忠、胡银梅等人都有自己的戏箱,可以随时组团演出。马效长师傅的戏箱有十四蟒、十六靠,剧团演出全部舞台道具,寄放在太原北沙河的上北关平房,2014年领导视察要改造太原棚户区,经人网上联系,2015年全部卖到天津,2023年年底榆次晋剧团戏箱卖到河北。
2009年前后,全国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为企业,有的演出院团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改名为艺术研究院。实际上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过去,许多省市级院团,除了保留了部分行政和专业职称为事业编制,其他大多为合同工,许多大厂矿也是如此,进入正式编制只能是奢望。
2020年开始,剧团演出时断时续,本来已经写好的台口,因为区域管控,被迫停演。随后两年剧团演出在夹缝中生存,只能演一些惠民演出,大部分庙会演出停办。在这两年期间,民营剧团大部分处于瘫痪状态,办不下去了,有的剧团团长也卖起了豆腐,维持生活来源,还有不少跟随八音会吹鼓手临时演唱。这时的小红丽晋剧院王永亮院长说,戏曲界要共渡难关,联合组团演出,在疫情管控的夹缝中辗转演出。晋韵文化产业园此时也招收一些民营团演员,组织他们练功学习,使他们不至于弃艺改行,缓解社会压力。大家可能看过出晋剧《常家戏楼》,背景就是光绪三年大旱,常家为了不让百姓饿死,名义上组织修盖戏楼,实际救济百姓于水火,能有口饭吃。后北屯贺志成办了二十多年剧团,也因为两口子年纪大了,正赶上这两年事情,也想出售戏箱。
2023年岁尾可以看到快手上有许多民营剧团恢复了元气,厉兵秣马,准备开春的演出。不论大团小团除了排演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新排了一些不常上演的传统剧目。小红丽晋剧院加紧排练新剧目,年前年后的演出不断。文华晋剧院的主演进行了调整,邀请李海龙、崔晓红、李明星助力演出剧目,也恢复了活力。活跃了两年的古杏晋剧团,后来居上的长城晋剧院、亚鑫晋剧院由于商业的后盾,坚持演出。阳曲县谢冬梅带团的晋阳晋剧院,清徐武文丽带领的美锦贯中艺术团,艺鑫晋剧院等不少演出团体,也度过了难关,开拓市场。腊月在祁县谷恋村狗蛮剧院排练的花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呼延村排练的古华晋剧院,近年成立的锦园春文化有限公司也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了自己的路,还有很多剧团购置戏箱,网罗戏曲人才。东面平定晋剧团、盂县晋剧团、和顺牛郎织女晋剧院、井陉晋剧团演出口碑都不错。一些北路梆子民营剧团也慢慢发展起来,成立多年的梅琳北路梆子剧团,詹丽华与胡锁玉组建的华韵北路梆子剧院,刚成立的梅峰北路梆子剧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营剧团的竞争,许多几近失传的剧目,又恢复了演出。嫦娥晋剧院崛起之时,经常邀请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老艺术家加盟演出,引出名人效应,为剧团增色不少。不少民营剧团也效仿这种模式,邀请名家来演出一两场,这样有名家演出的戏价相应会增加,这两年这种情况更多了。
十几年前好多人想利用网络来宣传戏曲,为剧团提供演出宣传介绍。山西财经大学一位老师和学生想利用网络平台,他们进行平台设计和设想,为戏曲团体和需要演出的地方提供交流的平台,但是戏曲演出离不开经纪人,还有各种协议和多种不确定的原因,所以这种方案无法推行。虽然剧团有自己的外交,也离不开当地的经纪人,也就是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办,这都是行业潜规则。比如商贩去村里购买粮食、牛羊、农业物资,如果没本地牙行(农村物资经纪人或中间人),基本办不成,因为双没有信任感,商人会给中间人一些好处费,中间人就会很卖力促进交易量增加值。不管经纪人也好,剧团外交也罢,这些人能说会道,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交际范围广,能够处理突发事件。一个剧团的外交公关是剧团台口演出必不可少的保障。
戏曲演出多是农村庙会居多,这是由于农耕社会的约定俗成。台口农历正月、二月较多,三月、四月不多,五月最少,七月最多,这是由于农耕社会春耕秋收所决定的。如果农村的庙会台口邀请剧团演出,一般是各剧团的外交人员会根据每个地方的固定的台口前去洽谈业务,在这些台口空档期再临时寻找演出地,大多剧团演出会连台辗转演出。到了农历七月的时候是剧团最忙的时候,基本是台口找剧团,大的剧团一般七月的台口至少在两月前就定好了,临时演出根本找不到大团,可以说现有的剧团都不够用,平时爱唱的票友都参加临时组班演出。
从正月里的演出来看,大部分剧团多多少少都有了演出,有个别民营剧团更是奔波不息,一个台口接一个台口,演出任务非常繁忙。
大家看过哪些民营晋剧团,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