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获得“第三十五届田汉戏剧奖”评论奖 · 一等奖。原载于《编剧学刊》。
作者介绍:李宝群
一级编剧,创作过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万世根本》《长夜》《兵者,国之大事》《从湘江到遵义》《此心光明》,小剧场话剧《带陌生女人回家》《两个底层人的夜生活》《两只蚂蚁在路上》,独角戏《乡村往事》《花心小丑》等多部舞台剧剧本,多次获各类国家级大奖。
用带血的刀子割开自己,割开世界
—— 读
不洁,大多数人都反感或谴责,也因此,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有关吻和吻的记载就消失不见了。
直到中世纪,大约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早期,接吻开始出现在故事、传说和其他流行语的写作形式中。它作为悖逆文化规范的表现,也是自由恋爱的象征,登上了文化的舞台。随着宫廷爱情、骑士文学、罗曼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戏剧的推动,接吻上升成为爱情的崇高礼仪,在20世纪的大众文化里,吻进一步纯洁化。比如,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漂亮女人》就有一处情节,女孩说她可以和男人做爱,但不接吻,吻只能给她的爱人。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吻又常常被沃霍尔、麦当娜等先锋人士演绎为激进的反主流的象征。
作者对“吻”的历史的这番梳理与阐析,看着头头是道,不过有点别扭。为了建立他的理论体系,他要把吻从古代世界爱的国度里抽离,但是,爱情与欲望能分得那么清楚吗?古代人不像现代人这么复杂,吻就吻了,爱就爱了,做就做了,“吻”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现代人附加的、后置的推衍,思考者难免有许多主观的成分。不过,没有必要纠结作者的推论有无漏洞。这类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并非为了还原历史,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情境里推理社会运动的某种轨迹。
人类婚姻史学者玛丽莲·亚隆有两部作品,叫《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太太的历史》。前一部与《吻的历史》主旨很类似,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把吻、把爱情的起始定于12世纪时阿贝拉尔和爱洛漪丝的故事。男方被阉割,女方遁入修道院。爱情遭到世俗的摧残,爱情也在反抗中萌芽,吻是催化剂。后一部,审视女人在历史的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从生育机器、联姻工具,直到为了爱情而结合,这个历程也和“吻”的历史接近。两位学者本质的相同点,在于他们共同的女性主义思想,这是他们的写作核心。为何如此强调吻和爱情是被“发明”的呢?因为,历史构建了人们的经验、约束和期望,经过审视的吻和爱情,所表露的诡谲繁复,正是多姿多彩的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的折射。
《吻的历史》不是枯燥地着力于理论研究的论著。这部作品饶有趣味,作者选取了很多材料,神话仪式中的吻、名人的吻、艺术品的吻、老照片里的吻、歌 曲 里 的 吻 、影 视 里 的吻……每一个吻,背后都有一段经典的故事,让人着迷,让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