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3 10:45信息 • 发布者: 正解局

导读:

在电影梦工厂的好莱坞,“路人甲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一起来了解下好莱坞的群演制度...

1经纪公司和工会专业输送对口演员

表演学校遍地开花

布拉德·皮特早期一边打工一边参加演习班,最后在名师洛伊·伦敦门下,学习了一年的表演课程

好莱坞在群众演员的筛选上并不算太过于严格,整体构成也是比较杂乱的。你可以选择加入演员工会,也可以选择做一个自由人,自己去应聘演员的职位。好莱坞对于这些群众演员的学历并没有什么要



花儿影视的创始人敦勇曾在采访中说,每年《甄嬛传》播出至少还能给花儿影视带来1000万的收益。


花儿影视是《甄嬛传》的出品方,2013年被乐视网全资收购,《甄嬛传》版权随即归乐视所有,乐视这才得以凭借一部电视剧“躺赢”。


乐视的官博还曾“嘚瑟”称:如果当年没有把《甄嬛传》的版权分销给优酷,现在乐视视频可以安心养老。


这话听着令人“酸爽”,但论“躺赚”最舒服的,得算完结了18年的《老友记》。



国内但凡对美剧稍有了解的,很少有不知道《老友记》的。


这部首播于1994年的情景喜剧,讲述了六位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的合租生活,笑料百出的同时,也展现了彼此真挚的友情。


《老友记》的演员现在每人每年依然可以收到2000万美元的分红



《老友记》一口气拍摄了十季,于2004年才宣告完结。但这部已经在荧屏终结的美剧,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依然是最火爆的美剧之一。


每年仅靠出售版权,《老友记》就能为华纳净赚10亿美元,其主演每人每年靠着2%的版权分红还能“躺赚”2000万美元。


是的,剧组都解散了,主演们也早就各奔东西了,可每年依然能凭借这部剧的版权分到2000万美元的分红。


别说主演了,一个美国网友曾自曝,他十多岁时只在该片客串了几分钟,而现在依然每年可分红,近20年已收到了20万美元。


听着是不是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别急,好莱坞还有凭借版税分红制度赚得更多的人。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仅靠售卖作品版权,20年来就赚了近12亿美元。


连电影版《哈利波特》主题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都成为了歌星玛丽亚·凯莉最赚钱的单曲。


毕竟《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不只在全球销量破1400万张,还是20世纪最畅销的单曲之一。


一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成为了玛丽亚·凯莉的“养老保险”



其风靡程度使得如今许多欧美商场在圣诞节时,都不会放《Jingle Bells》《The First Noel》等老歌,改放这首。


每年仅靠这首黄金单曲,玛丽亚·凯莉就能赚进50万美元的巨额版税收入。


可要比起好莱坞著名影星,这点钱又是小巫见大巫。


当年《灵异第六感》剧组为了让布鲁斯·威利斯出演该片,便开出了天价分红合同。



此片大火后,布鲁斯·威利斯一个人便拿走了1.2亿美元的分红,成为好莱坞史上单片收入最高的明星。


可这还不算最多的。


《碟中谍6》全球票房高达7.91亿美元,阿汤哥片酬只是分红1200万-1400万美元,可由于他自己是制片人,加上旗下的天空之舞制片公司也参与投资,他个人便拿走2亿多美元分红。


最新的一部《壮志凌云2》,全球票房超过11亿美元,阿汤哥片酬加上分红再次达到1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影星基努里维斯,他在《黑客帝国》系列中总共分到了1.14亿美元,但是他拿出其中8000万美元,分给了后期制作人员,以此感谢他们的辛苦。


同时,他还因妹妹身患白血病,在救助妹妹的同时,将大部分的片酬捐助给了世界抗癌基金和病童基金。


同样是《黑客帝国》,中国演员邹兆龙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虽说只有三分钟的镜头,但他依旧可以凭借该片每年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分红。


邹兆龙出演《黑客帝国》多年依然可以拿到巨额的分红



甚至,邹兆龙接受采访时坦言,哪怕自己过世,他的后代依然可以继续领《黑客帝国》的分红。


作为好莱坞最著名的科幻片《黑客帝国》每年都有点击费、广告费等进账,可以说只要该片一直在各种渠道上映,邹兆龙连子孙后代的钱都赚足了。


那么,好莱坞的版权分红制度到底如何“躺赚”?一部作品又是如何成为数代人的“养老保险”呢?



我们经常说好莱坞是电影工业成熟,如果与中国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版税分红制。


中国目前的电影几乎都是以票房收益为主,但并不是卖多少票,片方和演员就能拿多少钱。


所有票房收入中,5%要上交给国家作为电影专项资金(电影基金),3.3%用来缴税,院线得拿走48.7%,其余43%才归制片方。



制片方的钱不仅要抵扣拍摄成本(包含演员片酬、拍摄费用等),还得支付相应的宣发(电影宣传)等费用,这笔费用一般占到投资成本15%~30%;发行代理费,一般是分账票房的15%。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投资一部电影,票房至少要达到电影成本的3倍才能回本。


所以投资一部电影,票房要达到电影成本3倍以上才能回本,如果宣发费高,可能需要3.5倍到4倍才能回本,这是一个粗略的算法,具体还是要以合同上的说明为准。


问题是,按照这种票房分成模式,投资人的钱一旦投出去,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至于什么网络分成,或者DVD版权、游戏改编等收入,电影如果不卖座,这些想都别想。



与中国电影不同,好莱坞实际将电影公司规划成了一、二、三线,每个层级都有对应的经纪、制片和院线做后盾,充分保障各方的利益。


同时,这些电影除了票房之外,还有售卖电视版权、网络版权、游戏版权、音乐版权等等五花八门的版权分红协议。


当然,影片越火,后续多渠道播映的机会才越多;电影放映的时间越久,片方和演员拿的版税和分红才会越多。


制片方选导演和演员,不管你资历多老,只关注你近两年的票房成绩。


卖座就是王道,片酬就可以谈,觉得钱少的好演员,片方还可以抛出高额的版税分红这张“王牌”。


这里得说明下,好莱坞的版税制度规定,只要是签署了版权分红的电影,无论是导演、主角还是配角,或只是个群演,一视同仁按比例享受分红。


等导演和演员都确定了,制片方会开始进行预售。


与中国不同的是,好莱坞拍电影前期没那么多外行投资者的事,基本都有专业的发行方和金融机构介入。


预售一般是影片总预算的30%,这个数字基本就锁死了全部影片的预算。


制片方能拿到预售款,就可以直接去相关金融机构贷款,还能根据拍摄地的优惠政策申请退税。


到这时,其实电影没拍就已经有了一半的启动款,再物色个合适的投资方就可以拍了。


至于拍摄时候的资金管理,也不是国内那种制片人掌管财政大权。


钱是由专门的保险公司管理,类似支付宝那样的第三方机构,审查非常严格。


就拿演员来说,当他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开始,如果同意签合同,那么预付款很快就从保险公司打到演员账户上;即使不同意,没关系,还会单独支付演员一笔不菲的看剧本“劳务费”。


整个拍摄预算都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超支了,保险公司就会赔付,一点都不含糊。


正因如此,在美国拍过戏的中国导演都会感慨,哪怕小小的一个群演,相关合同文书都是厚厚的几大本。


不严格不行,分分钟都是钱啊。


在保险公司监督下,再大的场面费用也一定会锱铢必较



电影拍好了要上映了,与院线怎么分,事先早就谈好了。


通常情况下,分为议定保底价和分成。


议定保底价是院线向制片方支付商量好的一笔费用,这是一项固定收入,与票房无关。


不过,好莱坞制片方与院线分成最常见的分成比是9:1,主要还是为了保证制片方的利益,鼓励制片方多拍好片。


可如果制片方实在对自己拍的电影没兴趣,也可以与院线商量个“一口价”,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不亏本就行。


总而言之,好莱坞这套版税分红制度与整个产业紧密相关,演员想额外多拿点分红,那就得努力拍戏,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说来说去,好像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像慈善机构似的,变着法子塞钱给演员。


当然不是。


好莱坞的背后都是资本,资本考虑的肯定是利益最大化。


能给演员分红,肯定是这个演员有票房号召力,对影片有贡献。


至于影片里的其他演员,由于好莱坞的工会很厉害,动不动就罢工,不得不让人家雨露均沾。


好莱坞工会影响力很大,右边旗帜上的2个图案是好莱坞两个最大的工会标志



实际上,分红的概念对演员来说就是,老子拍片就这点钱,你看看能不能凑合下,影片要卖座,你也多分点。


当然,影片卖座了,幕后的片方自然也赚得多了,皆大欢喜。


赚多赚少不要紧,关键是要有赚,这样大家面子都好看。片方也好找演员,演员也才有资格坐地起价。


只是这几年好莱坞十分沉迷于上亿元的大制作,感觉视觉冲击力强的大片更好赚钱。


如此一来,电影成本嗖地上去了,那钱包就瘪了。


既然地主家的余粮都不多了,只好从演员身上想办法。


比如曾经红得发紫的男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前几年是挺火,可最近几年拍啥啥扑街。


这家伙又因不善理财欠下巨额债务,拍戏时想签票房和版权分红,片方死活不答应。


这还算明着讲道理,得怪演员自己不争气。


好莱坞既然是在资本控制之下,旗下自然有各种专业的会计师。


这套极为复杂的做账模式俗称好莱坞式会计法(Hollywood accounting),又称好莱坞式记账法(Hollywood bookkeeping)。


这么专业的词汇,可见好莱坞大厂玩这套模式是有多娴熟。



说白了,就是电影公司夸大支出以减少净利润的一种电影行业财务方法。目的自然是为降低公司需要支付的税款、特许权使用费和分红协议。


华尔街那些会计师用一堆专业术语加模型核算后,硬是能把一部卖座影片算到亏本。


1988年,美国有部喜剧片《来到美国》(Coming to America),成本大概4000万美元,上映后夺得了近3亿美元票房,成为当年第三部卖座电影。


制片方就是采用了这种龌龊的会计手段,使得该片编剧亚特‧布什瓦并没能收到应有的分红。


最后他还是通过打官司,才让片方从主演艾迪‧墨菲的片酬里挤出1.9%分给了他。


还有国内观众都熟悉的“黑武士”达斯维德的扮演者大卫·普劳斯,因为三部《星球大战》达斯维德的声音是配音,片方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拿此说事,不仅没有给他和其他演员同等的片酬,还借此克扣了大卫·普劳斯相应的分红。


老爷子后来等到死,也没拿到这笔分红



演员就不提了,哪怕是好莱坞的导演和超级IP电影演员都时常被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坑。


2021年,《疯狂的麦克斯4》的导演乔治·米勒把华纳兄弟公司告上法庭。


虽说这部电影在全球收获了3.75亿美元的票房,可华纳兄弟以拍摄超支为由,拒绝支付其700万美元的导演费。


还有炙手可热的《哈利波特》,每部都大卖,可华纳兄弟噼里啪啦一通算账后,开始“哭穷”,说自己发行、广告等方面算上利息得有2亿多美元的亏损。


目的嘛,自然就是想方设法不给演员们应有的分红。


大导演、大IP都被扣钱,也难怪好莱坞明星纷纷跨界当起制片人。


看看这些年来,大明星乔治·克鲁尼、冯迪索、阿汤哥只要参演电影,无一不是演员兼制片人。


当制片人的好处就是离钱近,还有诸多的拍摄话语权,等票房分红又能从中获得可观的收益。


挂名《玩命关头》制片的冯迪索,平时片酬一般是2000万美元,可当制片人后,仅靠此片就赚了5000万美元。


冯迪索当了制片人,仅一部片就拿到5000万美元片酬



前文说的阿汤哥能从《碟中谍》中狂卷数亿美元,玩命是不假,但身兼制片和演员的双重身份才是真金白银的重要保证。


好莱坞最新片酬榜,汤姆·克鲁斯凭借《壮志凌云2》的1亿美元登顶



应该说,好莱坞这套灵活的版税分红制度确实很诱人,也最大程度保证了投资人和相关演员的利益。


而且有版税分红制度托底,只要影片上映的时间长,制片方和演员就可以有更多的收益。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整个电影产业制度十分成熟。分红也不是谁想分就分的,得有卖座的电影“背书”。


至于普通的好莱坞演员,就期盼参演一部“卖相”不错的电影,这样起码未来的房租可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