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15:15信息 • 发布者: 光明网

近日

#6名在校大学生

假冒明星实施敲诈#

的消息冲上热搜

上海警方通报一起

假冒知名明星、公众人物

实施网络敲诈勒索案件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

犯罪团伙通过

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引流

发布假冒明星私人社交账号

待受害者添加好友后

冒充律师、警方等以涉嫌

侵犯隐私为由对受害者进行敲诈勒索

12岁孩子刷短视频被骗

近期,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高行派出所接到一学生家长报警求助,称其12岁的孩子小李在网上被人敲诈,损失1.1万元

,没料到通话的对方却自称“律师”,说小李泄露了明星的私人社交账号,要承担法律责任,若小李是清白的,就需要配合他工作。

对方听出小李是未成年学生,于是提出让小李拿着爷爷奶奶的手机,向他指定的账户转账验资,用于“证明信用”洗清嫌疑,事后钱会自动退还,若不转账,就让警察来抓小李。

△通过短视频发布虚假明星私人账号

在对方持续诱导和施压下,小李最终拿来老人的手机,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转账,共计1.1万元。直至老人发现扣款提示后,向小李确认才知道被骗了,于是立即报警。

6名在校大学生被抓

犯罪团伙专挑未成年人下手

警方很快锁定一个分布在外省市的犯罪团伙。8月7日,专案组分别在多地警方配合下集中收网,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

△图片来源:警民直通车上海

经审讯,这6名犯罪嫌疑人都为在校大学生,其中以陈某为首的5人系朋友关系,他们偶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兼职”信息,在明知这份“兼职”是为境外诈骗分子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伙同萧某形成了从虚假信息发布到实施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

△诱导未成年人转账

经查,自今年1月以来,该团伙通过各个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伪造的“明星”和“公众人物”相关聊天内容,并故意留下“明星”和“公众人物”的社交账号或者二维码,吸引防范意识较薄弱的未成年学生主动添加好友。

随后利用未成年学生涉世未深的心理,冒充律师、警察、明星等身份,以涉嫌侵权、泄露明星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敲诈勒索。

目前,陈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已被浦东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已查证涉案金额达10万余元,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同样的套路

杭州10岁女孩被骗2万余元

无独有偶

8月23日杭州临安警方

也披露一起类似案例

因痴迷追星

杭州10岁女孩小冉(化名)

落入了诈骗分子布设的圈套

被骗2万余元

△网络截图

7月底的一天,小冉(化名)拿着外婆的手机在家里玩,无意间在某平台上刷到了某明星工作室的企业微信二维码,因对明星喜爱,小冉毫不犹豫地扫了二维码。

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一条令其心生恐慌的消息:“你好,由于某明星的微信被犯罪分子和私生饭恶意泄漏,导致了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某明星的私生活,现已报警处理……”并要求小冉添加“律师”为微信好友进一步详谈。

△网络截图

小冉被吓得六神无主,怀着忐忑的心情添加了好友,在“律师”的语音指导下,打开外婆的手机银行,因知晓外婆手机银行的密码,小冉很快向对方转账多笔。

直到家人察觉小冉神色慌张,询问后才知道她遇到了诈骗。于是,家人立即报警求助。此时,小冉已向对方转账5笔,累计金额达22999.88元。

警方提醒

◆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使用手机的情况,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付款码,银行卡账号、密码,支付验证码等关键信息。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防诈骗教育,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孩子充分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教导孩子在网络世界中保持警惕,不随意扫码、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语。遇到可疑情况要及时与家长或警方沟通,切勿擅自进行转账等操作。

◆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避免孩子因追星等事情而盲目冲动,最终陷入诈骗陷阱。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增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抵御诈骗分子的侵害,确保家庭财产安全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警惕

所有人以此为戒!

不要掉入诈骗陷阱

更不要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综合:新闻晨报、瞭望东方周刊

来源: 泰安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