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08:18信息 • 发布者: 朱桥书法艺考

当高考的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声响起,如释重负的考生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的大门。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悄然出现——高考结束后,歌舞厅爆满。


曾经被学业压力紧紧束缚的年轻人们,此刻纷纷涌入歌舞厅,寻求一种释放和狂欢。这里成为了他们庆祝解脱的场所,灯光闪烁,音乐轰鸣,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


在歌舞厅里,他们尽情地舞动着身体,忘却了备考时的紧张与疲惫。他们用欢笑和呐喊表达着内心的



在郑州已经非常不错。

因为迪斯科带来的巨大魅力,后来的迪厅有了商城大厦上面的维纳斯、亚细亚上面的野太阳、格陵兰酒店的天鹅湖、涉外的丽晶、还有体育馆的康乐美舞厅......

当时根据迪厅设施档次的高低,门票基本5毛到5块钱一张票,其中不乏有歌手,有乐队。

和现在公园门口的小超市一样,当时迪厅的设施有铺了木地板的,有的店还兼卖热可可。后来越来越多的迪斯科店开业。

在人民路、建设西路、火车站、二七广场等,集中了当年许多大大小小的舞厅,其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当时人称“黑灯舞会”的迪厅形式,有的店除了“黑灯舞会”外,甚至还提供其他服务。

在那些黑白镜头画面的迪厅,来跳舞的分为三个群体,年龄大都分布在30岁至50岁之间。很少一部分年轻人,是无意进来的,但并不是常客。除离过婚的这个大群体外,另一群体是机关单位或者企业的领导的老婆。这些人,由于爱人在外面忙碌奔波,很少顾及家中,所以情感极度空虚。为了寻找激情,于是偷偷到这里感受黑夜的刺激。

还有一个群体,就是一些不怀好意的男女。他们很熟悉这种场合及男女之间的应酬,并利用这种关系,进行不道德的行为,比如,三陪女混入其中进行拉客。

歌舞厅老板为了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就一个劲儿地黑灯。这样很快就把客人拉过来了。其他老板当然不认输,也采取黑灯的方式拉拢顾客。为了竞争,他们互相比着黑灯,不然就没生意。

来这里的人都是来寻找刺激的,他们喜欢这种疯狂直接的宣泄方式。

记得很小的时候跟着家里大人去过迪厅。当时,记得在迪厅里都是穿着喇叭裤,花衬衣,梳个大背头,头发抹得溜光带着黑色眼睛的男士,和穿着垫肩衬衫,和脚蹬裤的女孩。

去的舞厅,是有真人乐队的,四个人,一个弹电子琴的,一个打架子鼓的,一个弹吉他的,另外一个好像是打沙锤的,舞池是水磨石的地面,上面挂着一直转着的一闪一闪的球球。一来到这里,我就成了装饰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喝着汽水,在“彭擦擦”的音乐声中,看着穿喇叭裤的背头男搂着垫肩衬衫女的腰,不停的在舞池里转来转去…..

后来,对跳舞的概念就变成了公园或者广场上的露天交际舞就是架个大音箱,放着舞曲,然后人们在里面跳国标的那种。再后来,随着美国电影《霹雳舞》来了以后,满大街都能看到像触电一样扭来扭去的小孩们,当时觉得电影里面的滑步灰常的帅,而且也曾经向往着能有一双露半截指头的手套,和一双高帮的平底帆布鞋…

再大一点,郑州就开始有迪厅了,最有名的是金水路上的那几家迪厅,里面灯很炫,音乐很大,吵得人心砰砰直跳,然后里面领舞的小妹身材很销魂…

而现在,朋友们聚会,顶多饭后去KTV唱个歌,至于跳舞,就只剩下了大妈们在晚上,乘着凤凰传奇的“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而扭动身躯的镜头了。

如今的郑州,再谈到跳舞,除了满大街的广场舞,恐怕就是那装修得很高逼格的慢摇吧了,再要么就是公交车上的街舞广告。

可是,广场舞是属于大妈们的,慢摇自然是属于90后的了,街舞和拉丁是属于小朋友们的,属于80后的,可能只剩下了心里的那点记忆。

ID:YTZ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