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来林指着很快就能入住的宿舍楼,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朱志庚 摄
幼儿教师来林指着很快就能入住的宿舍楼,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朱志庚 摄
中新网徐州11月5日电 题:徐州铜山偏远学校建设周转房 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中新网记者 朱志庚
“幸福生活就要‘来临’,房子再过一个多月就能住人啦!”11月4日,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郭集幼儿园,青年教师来林开心地对记者讲,自从三年多前考到这边的教师
别藕八孔它九孔,大小宴席倍受宠”。
下辖20个行政村:房村、窦家、李楼、郝湾、温刘、周庙、李庄、大牛、新庄、杨场、下洪、大沟里、鹿台、郭集、西王、马家、鹿湾、八万、林场、尚王。民国为铜山县第八区;1949年,划归邳睢县鹿台区,后改为房村区;1987年撤乡设镇;2002年郭集乡并入。镇区建成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104国道、淮徐高速、徐盐客专等穿镇而过。
房村古称青河县,方寸口。清末设有上通京津下通淮扬的驿站,和吕梁城南北隔河相望,自古就是当地的水陆交通要道,享有盛名。公元1194年(南宋光宗赵惇年间)黄河又一次大改道,滚滚河水夺汴、泗水河道入海,浩浩荡荡从房村北部流向东南方向,经现房村镇境内十多公里奔腾不息。当时的地方官府利用黄河的水运优势,在南岸设方形边叉处,即水旱码头。此处为木材市场,取名“方寸口”。当地的房姓大户利用“方”、“口” “木”、 “寸”的字形字音,把木材市场的“方寸口”改称“房村”,沿用至今。800多年前是房村的闪光年代。当时北从凤冠山南到大黄盆的20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如云。有72眼井,72座庙,景观遍布,游人如织,兴隆一时,声震淮泗。而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于河南武阳,其南支经徐州夺泗入淮。一夜之间,偌大的房村被洪水挟带的泥沙埋进一丈多深的地下,时至今日还经常发现当年的遗迹或遗物。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入渤海,黄河在此奔腾咆哮600余年,不断破堤肆虐。元明两代,房村又颇具重镇规模。随着铜山形成由水路和陆路组成的向四方辐射的交通网络之后,房村地处徐淮要冲,与彭城、利国同时设立驿站成为上通京津,下连淮扬的重要站点,建立以驿站为轴心的4条大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街区有建筑考究的山西会馆,气势恢宏的三霄奶奶庙、泰山庙、清凉寺、火神庙、关帝庙、姑子庵等10多处古代寺庙。帆樯如林,舟楫如织,景色如画,气势如虹。但这一切又都毁于民国初年到日军入侵的匪乱和战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