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普通高考70年(1952-2022)历年录取人数一览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
,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学员,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学员,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学员,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学员,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学员,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 。新生当年秋入学。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1980年,333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8.4%。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1年,259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10.8%。
1982年,187万人报考,录取32万人。录取率为17.1%。
1983年,167万人报考,录取39万人。录取率为23.4%。
1984年,164万人报考,录取48万人。录取率为29.3%。
1985年,176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35.2%。
1986年,191万人报考,录取57万人。录取率为29.8%。
1987年, 228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 录取率为27.2%。
1988年,272万人报考,录取67万人。录取率为24.6%。
1989年,266万人报考,录取60万人。录取率为22.6%。
1990年:报考人数283万,录取 61万人,录取率为21.6%。
1991年:报考人数296万,录取 62万人,录取率为20.9%。
1992年:报考人数303万,录取 75万人,录取率为24.8%。
1993年:报考人数286万,录取 98万人,录取率为34.3%。
1994年:报考人数251万,录取 90万人,录取率为35.9%。
1995年:报考人数253万,录取 93万人,录取率为36.8%。
1996年:报考人数241万,录取 97万人,录取率为40.2%。
1997年:报考人数278万,录取 100万人,录取率为36.0%。
1998年:报考人数320万,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3.8%。
1999年:报考人数288万,录取160万人, 录取率为55.6%。
2000年:报考人数375万,录取221万人,录取率为58.9%。
2001年:报考人数454万,录取260万人,录取率为59.0%。
2002年:报考人数510万,录取321万人,录取率为62.7%。
2003年:报考人数613万,录取382万人,录取率为62.32%。
2004年:报考人数729万,录取447万人,录取率为61.3%。
2005年:报考人数877万,录取504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6年:报考人数950万,录取546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7年:报考人数1010万,录取567万人,录取率为56.14%。
2008年:报考人数1050万,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57%。
2009年:报考人数1020万, 录取629万人,录取率为61.8%。
2010年:报考人数947万, 录取657万人,录取率为69.4%。
2011年:报考人数933万,录取675万人,录取率为72.35%。
2012年:报考人数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率为74.86%。
2013年:报考人数912万,录取 694万人,录取率为 76.10%。
2014年:报考人数939万,录取 698万人,录取率为 74.33%。
2015年:报考人数 942万,录取 700万人,录取率为 74.31%。
2016年:报考人数 940 万,录取705万人,录取率为 75.00%。
2017年:报考人数930 万,录取700 万人,录取率为75.27%。
2018年:报考人数 975 万,录取791万人,录取率为 81.13%。
2019年:报考人数1031万,录取 820 万人,录取率为79.53%。
2020年:报考人数1071万,录取 968万人,录取率为 90.34%。
2021年:报考人数1078万,录取人数 1001万人,录取率为 92.86%。
2022年:报考人数1193万,录取1014 万人,录取率为85%。
二、全国普通高考时间
1952年-1965年高考时间:(各地、市有所不同,不一一列举。)
1952年:8.15-17,
1953年:8.20-22,
1954年:8.15-17,
1955年、56年、57年:7.15-17,
1958年:7.18-20,
1959年、60年:7.20-23,
1961年、62年:7.15-17,
1963年、64年:7.15-17,
1965年:7.10-12,
1973年:7.15-16笔试,7.18-19面试,有的:7.27-28,
1977年:12.6-8,12.9-10,12.11-12,或:12.17-18,12.20-22,等,
1978年:7.20-23,
1979年-2002年高考时间:7.7-9,
2003年至今高考时间:6.7-9,
三、我国普通高考招生政策的变革(1905年一2014年)
我国从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高考选拔人才的职能始终如一。194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11.7万人,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6月1日—9日,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本年全国高校共录取新生5.8万人,其中,产业工人和革命干部200多人。
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招收新生5.2 万人。
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并且实行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至此,实施近40 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结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1957年,全国有高等院校229所,1958年“大跃进”一跃而增加为791所,一年几乎翻了两番,1960年达到高峰为1289所,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57年的10.6万一跃为1958年、1960年的26.5万和32.3万人。分别超过了当年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当年高中毕业生分别为19.7万和28.8万人)。大量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仓促上马(新增一千余所高校中,除个别学校外,多为中专戴帽),招生人数又大大超过高中教育所能提供合格生源的可能,必然造成一度高等教育严重虚肿的现象,加以政治运动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和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不同程度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这几年中,也出现了高考录取率极低的1962年,录取率仅有24.3%,是历来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年。其中1962年高中毕业生多达44.1万人,而经整顿后,高校数量也从1960年的1289所下降了二分之一,1962年仅剩高校610所,招生人数只有10.7万。生源最多,招生数量最少,因此1962年的高校的录取率成为最低的一年。1963年高校剩下407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1966年高考在即,国家的高考试题、考生的高考报名等都基本就绪。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届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他们十二年寒窗,参加全国高考的备考等工作也都准备就绪,7月中旬就要参加全国高考。但是,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许多适龄学生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停止,此后的1966年到1969年,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被停止了达四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1970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中发[1970]46号),招生办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1970年“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1970年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学制三年和三年半。
1973年进行了“文革”中唯一的一次全国高考。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文化考查。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着重增加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试,由地、市命题,县(市)主持,文化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考试。考试很正规,分笔试和面试,还有体检。考试后由于张铁生的一封信,考试成绩就作为参考,基本上按1972年的推荐制招生。
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大中专学生(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大专院校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有94万人,约占工农兵学员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只是工农兵学员的一部分!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清华、北大8月底报到,9月入学。此后全国推广清华、北大的招生经验,有招生的大专院校学生于1971年3月入学,都称1970年为第一届(有少数大专院校是1970年以后才开始招生,这些院校内称是他们院校里的第几届学员会有不统一,对全国而言称1970年为第一届)。1971年没有招生,第二届1972年9月入学,第三届1973年9月入学,第四届1974年9月入学,第五届1975年9月入学,第六届1977年3月入学。学制三年半的1980年8月毕业,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在校时间是1970年至1980年共十年整。
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育部第[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我国每年全国普通高考就是大学普通班招生考试,大学普通班就是大学本科。
这里的“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也明确了“大学普通班”毕业就是“专科毕业”的上一级学历:大学本科毕业!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具体要求是“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具体包括: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全国的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参加,据统计,报名的人数多达1000余万人,这批人中最大的已经三十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终参加高考的考生一共有570多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1977级于1978年2月至3月入学。
1977年
1978年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正式恢复。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为4.73%。恢复高考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思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1978年高考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政策、统一招生录取。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医),文科(含财经、政法)和外语专业。在考试科目方面,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500分。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1980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2000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英语于1983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1983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从这一年开始,高考理科考7科,总分710,分别是语文数学各120分、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各100分、生物70分。文科考6科,总分640分,分别是语文数学各120分、英语政治地理历史各100分。这样的格局形成,一直到1994年再次全国改革结束。
198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将考试的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逐渐收费。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二十五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部分省份自主招生;因天气炎热,实施二十多年的7月份高考考期提前1个月,每年的6月份进行,从此高考告别了7月酷暑。同年,中国高等教育适龄青年毛入学率达到17%,意味着中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4年河南镇平县爆出“高考特大舞弊案”,策划者竟是在校大二学生。
2004年,除已实行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外,经教育部授权,广东等11个省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2005年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高考移民”的大讨论。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中国政法大学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招生计划,解决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2007年9月1日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