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09:00信息 • 发布者: 蓝白观楼市

文 | AI财经社 田晏林 周享玥

编辑 | 董雨晴

她们为什么要买房

即将迈入30岁大关,邵佳做了一个让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决定——买一套自己署名的独立住房。

吃惊是因为凭自己的收入水平买房确实有点吃力,另外邵佳还是一名未婚单身女青年,她特别害怕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一个单身女孩买房干什么?”“大龄剩女买房找安全感?”

但邵佳是个目标感很强的人,去俄罗斯留学,在北京工作,邵佳一直在按照规划完成每一项人生大事,现

房屋统计的问题。

一直以来,咱们计算房屋总量的方法都是“以人查房”,也就是透过统计问卷,来询问家庭住房,借以推测人均居住面积。

但是,调查对象又不傻,很多人怕以后会出房产税,少报面积。

还有各种小产权房、城中村、棚户区,有的房东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面积。

按照他的计算方法,用“以房查房”的办法测算,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更高的44.9平米,城镇存量住房达到了373亿平方米。

这就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了:

房子总量,少说有300多亿平米,不管官方的、机构的统计,人均居住面积都在40平米以上,早就够住了。

但这些数字,带有一定的迷惑性。

原因是:平均。

涉及到财富、住房、资源这些数据,最怕的就是“平均”二字。

还是统计局年鉴数据,我国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是36.52平米,平均每户92.17平米。

分区域看,北京人均33.41平米,上海只有30.58平米。

广东最少,人均还不到30平米。

任泽平的数据更离谱,在全国336个城市中,既有73个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于30平,也有46个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于40平;

既有17个城市的套户比小于1,也有51个城市的套户比大于1.2。

所以,缺人的地方,不缺房子。缺房的地方,不缺人。

再来回答后面的问题:

房子盖了这么多,空置的也不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买房?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就看大家怎么理解房子了。

反正怎么都是住,三梯十六户也是住,几十年的家属院也能住,人车不分流、乱停乱放、没人打扫楼道也能住。

我记得原来跟大家聊过一句话,叫“刚需向下,改善向上”。

我们当然不缺房子,缺的是,是那些被欲望推着前进、跟别人攀比的好房子。

统计年鉴里有一个视角:

电梯。

在中国,只有19.7%的家庭住房有电梯。

像上海、东北这些城镇化比较早,老房子比较多的地区,电梯房比例都比较小。

上海电梯房只有37%,黑龙江、吉林只有25.9%和29.1%,辽宁也只有32.7%。

再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个城市的二手房分布,按条件挨个做筛选。

拿郑州来说吧,挂牌量是8万多套,猛一看真是不少。

如果只看中心城区,不看下面的县市,还剩6万多套。

选房龄15年以内的,还剩3万5000多套。

选有集中供暖的小区,还剩两万六千套。

选90-140平,三室的房子,小三房或大三房,筛一遍之后,符合条件的挂牌房源,只剩4371套。

注意,这还没有要求临近地铁、品牌物业、外立面、容积率这些东西。

一千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主城区,15年以内房龄,小三房,带电梯暖气,完全是主流刚需置业的标准。

这些条件,过分吗?

一点都不过分。

想在大城市住上一套正常的房子,很难。

结论就是:

1,总量不缺,结构上缺。

2,炒房子的人不缺,住房子的人缺。

3,老房子不缺,好房子缺。

最后,结合今天聊到的总量、居住面积、房子的差异,跟大家聊聊,我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看法。

蓝白始终觉得,房子不重要,圈子、工作、家庭才重要。

大城市就算人均居住面积少,可空置率高的地方,同样一抓一大把。

炒房的人是不少,对好房子的需求也不少,关键是调整自己的预期。

第一类,如果你刚毕业,手里积蓄不多,父母在老家把工作、房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女朋友也愿意跟你回去,早晚要回老家的话,租房更好。

第二类,没有自己的目标,不想回老家,也不知道以后在哪里生活,家里给不了多少支持,那就先提高收入和技能,不要被钱生钱、资产配置、稀缺性这些宏大的词汇迷惑,真正能稀释通胀的,是刚需的收入增速,而不是某处潜力爆棚的房产。

第三类,如果早就有买房的想法,想在大城市落户生根,那就抓紧时间看房,二手房看几百套,主城区新房全踩一遍。

有限购的城市,先把社保、个税的房票准备好,养成记账和算账的习惯。

对一个城市的利率、首付、地段、户型、开发商、库存分布,要做好功课。

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没有既要、又要、更要、还要的美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取舍的过程。

在大城市挤地铁长见识本领,在小城市天天啤酒烧烤,没有优劣之分。